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先做减法,后做加法

浏览量:747
发布时间:2024/12/12

与传统行业不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叠加了库存周期、技术成熟度曲线双重背景,是一场复杂的价值博弈。由于往往涉及巨额资金以及政策不确定性,且还伴随着各种市场风险,所以在商业世界中,新能源行业给人一种“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残酷氛围。


因此,阳光电源具有了某种稀缺意义:曹仁贤所秉持的企业经营价值观与创新方法论,让这家公司一直聚焦主航道,并不断穿越周期。


在创业初期,他就敢于“砍掉”UPS应急电源等传统业务,对新兴的光伏逆变器赛道押下重注——2003年,阳光电源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在上海成功并网发电,成为新能源行业最早一批打破外国垄断的中国创新企业代表。


阳光电源总部

率先进入储能领域是曹仁贤的另一重要决策。


按照阳光电源光储集团总裁顾亦磊的说法,“逆变器业务打造了阳光电源对各地电网和电力市场以及各类场景下的know-how(技术诀窍、专业知识)能力。同时,逆变器业务构建的渠道基础,以及可融资性优势,同样可以为储能业务复用。”依托技术创新积累和服务经验积淀,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全球出货量连续八年中国企业第一(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CNESA),并于今年7月签下沙特7.8GWh全球标杆性储能项目。


曹仁贤常提到的一句话是:“没有失败的行业,只有失败的企业。”


今年,阳光电源第四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创新力企业50强,透过该榜单,我们发掘到的更深层次价值在于,曹仁贤的经营理念对当下的借鉴意义——比如 “先做减法,后做加法”的创新逻辑。


在他看来,无论是精简业务还是拓展新领域,其核心都与创新紧密相连。“减法”的首要逻辑在于,创新资源的不足,因此必须将宝贵的资源集中投入到那些真正需要创新的业务上;其次,意识到原本的现金流业务已不再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未来前景黯淡,就应该趁业务尚在盈利,果断地将其剥离,因为市场可能很快就会变得无利可图,及时放弃反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而阳光电源的“加法”则是建立在创新资源协同共享的基础上,也是企业探索业务相关多元化的坚实前提。今年当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已经接近光伏逆变器的收入,他对未来的商业化策略又必须要有新打算。五年前,阳光电源进入氢能领域,曹仁贤相信,氢能作为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公司的又一核心业务。目前阳光电源已布局光伏、风能、储能、电动汽车及充电、氢能五大赛道。


曹仁贤认为:“我们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看不透真相。真正的创新应该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市场定位进行。企业需确立清晰的方向和目标,确保每一项创新都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实际的价值。”他坚信,唯有如此,企业方能稳固创新根基,并有效转化为驱动企业持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在与曹仁贤的聊天中,他提到了三本书,第一本是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第二本是肯·西格尔(Ken Segall)的《疯狂的简约》,第三本是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情商》。而这也是曹仁贤领导企业的三个侧面——对创新保持热情、对产品强调“第一性”以及对市场保持敏锐感知。



行业第一的奥秘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你总能做到行业第一?”曹仁贤直言道:“逻辑很简单,就是高强度的创新研发投入,用执着的人来负责业务,狠抓创新和营销。”


他引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的核心使命在于创造顾客和推动创新。尽管伴随着必要的消耗,但这些消耗是企业成长和进步的催化剂。研发、试错、人才培养等过程虽需投入成本,但它们是创造客户和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石。没有这些消耗,企业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创造和创新突破。


曹仁贤认为,创造客户并非不可能。虽然市场调研显示市场规模和潜在客户数量是既定的,但通过行业洞察和创新思维,企业能够发挥出创意,进而通过新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全新的客户群体,甚至构建起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这一“think out of the box”(打破常规思考)的创新思维模式,是企业实现突破和引领行业的关键。


在他看来,市场竞争可以视作一场“零和博弈”,其中一方的胜利似乎总是以另一方的牺牲为代价。然而,当企业通过创新和战略洞察开辟出新的客户群体,实际上创造出了全新的价值领域,这样的细分市场往往难以被竞争对手轻易复制或夺走。


他强调,产品力至关重要。这正符合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理论,即企业战略应聚焦于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曹仁贤还提到以往的另一次重要战略,被通俗地称为“既要、又要、还要”,这在当时被认为几乎不可能成功。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结果一定会更好。最终,公司成功研发出成本远低于海外竞争对手且可靠性更高的光伏逆变器产品,逐渐改变了市场格局。


阳光电源生产车间


另一方面,创新需要更开放的姿态。曹仁贤透露,目前阳光电源正与高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致力于构建一个由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共同参与的开放创新平台。


在每年举办的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司最为强调的是与众多合作伙伴建立一种真诚、开放的创新机制,以加快创新成果的应用速度。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帮助前线快速推进项目,还能孕育出一个高质量的生态系统。



阳光电源生产车间


如今,阳光电源的合作伙伴数量已达到数千家,正在推动共同分享创新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众多零部件供应商的创新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这些供应商可能过分依赖于大型企业的引导,遵循既定的性能要求,而不是在积极的环境中进行创新创造。“当然,这种方式往往导致成本高昂,最终由发起者承担一切,这需要尽快改变。”


“强行要求供应商按照企业要求生产,可能会遇到阻力,导致合作并不顺畅。所以,我们致力于降低整个创新链条中的损耗,清晰地理解和管理创新过程中焓和熵的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他指出,这样的努力最终将使双方受益。



绿色能源的璀璨星辰


氢能是继光伏逆变器和储能之后,阳光电源布局的新业务。曹仁贤说,选择进入这一赛道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于能源的化学命题。为了研究氢能,他投入大量时间研读电化学理论相关书籍,这个过程让他对氢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创业前,曹仁贤曾是一名大学老师,研究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力电子技术。他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电的便利性和广泛应用性。然而,电也有局限性,面临存储的挑战。而氢则不同,它的优势在于存储不依赖于历史记忆,贯穿制备、转化、储运至应用的每一个环节,纯粹作为物质形态存在。尽管目前氢能的成本较高,便利性尚待提升,但这些问题更多是产业和技术层面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氢是一种真正清洁的能源,被认为是人类追求的终极能源。


阳光电源选择从自身优势出发,业务围绕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能这一环节,也就是电解制氢,而不是涉足燃料电池或后端应用。“我们的目标是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绿氢。”曹仁贤解释道,挑战在于可再生能源固有的不稳定性——太阳能和风能都是间歇性的。但这正是阳光电源优势所在。面对这种不稳定的能源供应特性,公司开发了“柔性制氢系统”,以适应太阳能和风能的变化。这与那些依赖稳定电网电源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就是,该系统是全绿色的,不依赖于可能带有碳排放因子的电力。


“即便氢能领域已聚集了众多企业,我们仍凭借创新、发挥自身优势,满怀信心地寻求在氢能上的发展突破。”曹仁贤说,这与曾经的经历非常相似。昔日光伏逆变器行业的竞争同样白热化,参与者多达五百余家。在德国慕尼黑的一次展会上,他亲眼目睹了这一竞争的激烈程度,那一晚他彻夜难眠。然而,正是凭借对创新的执着、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深厚的专业知识,他坚持在该领域内深耕细作,不断推动产品与技术的迭代升级,最终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关于缘何选择氢能,曹仁贤还有一个小故事。五年前的五一假期,他在宁静的太平湖边沉思。当仰望夜空,星辰璀璨,北斗七星清晰可见,他深感这样的美景不应只是昙花一现。“那一刻,我意识到,要破解环境污染难题,必须从根源上改变我们的能源结构。”灵感如流星划过,他突然得到了启发:太阳的能量本质上来自于氢的核聚变,为了实现深度脱碳,氢能可能是最优的答案于是,他下定决心投身于氢能领域,这个故事就是这么纯粹而深刻。

最终结论是“太贵了,没法商业化”,以至于跟三星SDI谈好的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直到2016年中才开始运行。
这块业务在内部只被当成“实验”,做出来的产品更多用于一些示范性项目,来“教育”市场储能的未来价值。整体营收和利润也不大,2020年储能产品的全球发货量才0.8GWh。
然而,转年就市场巨变。2021年相继发生了两件事,一是相关部门推出政策——国内新建设的光伏电站强制性地搭配储能;二是因俄乌冲突导致的欧洲电价飙升,广大居民开始利用光伏降低生活成本,家用的储能产品迅速推广开来。
但即便那时,曹仁贤都不是“一号种子”。
一套储能设备里,电芯能占到成本的50%以上,逆变器的集成部件最多也不过20%。所以,吃到第一波红利的是锂电池厂商,比如亿纬锂能、海辰储能、瑞浦兰钧等公司。
2021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的发货量约3GWh,市占率约40%。而到了2022年,储能发货量上升到7.7GWh,但市占率已经跌至约28.7%。
新进入者疯狂抢单,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无所谓,这甚至促成了几家公司申报上市。三晶股份仅凭6家经销商,就实现了约8亿元营收,储能业务一下子占到总营收的一半以上,它主要的供货商是电芯出货量第二的鹏辉能源。
新玩家的策略很直接,绑定一些有客户资源、排名较后的逆变器厂商,从阳光电源和华为这些头部公司那里挖经销商,然后迅速出货。证监会就曾问询三晶股份,要求其详细说明如何从华为手中搞到经销商。
曹仁贤幸亏没“乱动”,他很快便等来了大机会。
随着欧洲电价逐渐走向平稳,原先“能出货就赚钱”的时代过去了,单纯找锂电池企业买电芯“拼凑”出的产品性能不稳定,越来越不好卖。而且,储能市场也逐步从家用转向了政府和大企业主导的大型储能项目。
“过去两年,市场需求飙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很多新进入者都失败了,因为他们缺乏本地化的服务提供商和营销网络。阳光电源欧洲分销总监杨萌说。
捞到一笔快钱的公司普遍收缩。艾罗能源今年一季度的营收约7亿元,同比下降65.31%,净利润约3400万元,同比下降93.24%。
全球逆变器市占率超过20%的阳光电源,开始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
“等到储能系统真正使用起来,才发现电芯就像是‘水坑’,而成本占比不高、由逆变器集成的能量管理系统才更重要,它是‘水龙头’。没有水流进流出,水坑再好都没用。”一位储能行业专家告诉记者。
这在大型储能项目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电网安全和稳定性上的决策权重越来越高。
阳光电源在公开场合津津乐道的案例是,2023年圣诞节期间,英法两国输电通道发生故障,叠加当时大风天,电网稳定性跌破了正常标准线。但阳光电源在英国负责建设的门迪储能项目质量优异,团队在那个区域迅速反应,避免了大面积停电。
这让它在欧洲市场积累了口碑,也开始大量拿到订单。
过去两年,海外市场是最大增量。阳光电源驻扎在各国的团队有几千人,“一方面是储能系统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发团队;另一方面要服务全球用户,需要极强的全球营销服网络。”阳光电源高级副总裁顾亦磊介绍。
“我们不只要服务客户,可能还要服务客户的客户,甚至帮助客户沟通当地电网。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
2023年,阳光电源跟特斯拉在全球市场打得难解难分,轮流占据全球第一大储能系统集成商的位置。
为了维持市场地位,曹仁贤马上落地了一个核心动作——在产品端制定“标准”。
“对客户而言,其实并不关心电芯规格和性能差异,更关注储能系统的整体表现。我们从客户角度出发,反推出了625Ah的产品。”阳光电源光储集团副总裁徐清清说。
这意味着下一代的核心储能电芯,很可能就是625Ah规格。阳光电源在市场上的势能,会使得大部分厂商“不得不”按照这个规格去设计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当然,这也是因为战火继续在升温。从去年开始,拥有更多资源禀赋的光伏厂商杀进来了,一开始就大打价格战。
虽然起步晚,但阳光电源面对的客户也同样是光伏公司的客户。储能是阳光电源的核心业务,但只是光伏公司的“利润项目”,以至于后者往往会报出更低的价格。
中东储能项目的报价从超过20美分/Wh已经降到不足10美分/Wh。一位在中东负责项目开发的储能公司员工告诉记者,今年开始,包括晶科能源这些光伏公司已经被放进公司的竞争对手名单,会基于项目对它做全面的竞对分析。
晶科能源去年底才投建自己的储能设备工厂,12月就拿到了0.5GWh的订单。光伏公司的优势明确,搭配自己的光伏组件一起投标,一些政府很喜欢“光储一体化”的项目。
未来两三年,储能很大概率会成为光伏行业的核心战场,一向低调的曹仁贤,大举募资,扩大产能,要正面迎战。


从规模化到精细化

一轮“快仗”让储能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巨头也有了资源探索自己的护城河。
特斯拉的野心最大。一方面投建上海超级工厂,绑定中国的低价电芯厂,大幅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大量开发基于AI的软件,全面升级电站。
2017年时,特斯拉就推出了第一款储能系统的管理软件,一开始主要是实现在电力市场中的自动交易,买入和卖出电,从而提高投资者的收益率。后续,该软件又扩展到储能系统的检测、电网调度等更复杂的领域。
当国内储能行业还在依赖经销商低价抢订单时,特斯拉构建的体系已经在尝试用数据解构整个流程,把储能从传统制造业逻辑中拉出来。
为了实现2050年全面使用可持续能源,特斯拉计划建设24TWh(1TWh=1000GWh)储能、 10TWh风能和光伏电站。现在整个行业还停留在“GWh”的阶段,特斯拉喊出了一个惊人的数量级。
阳光电源也快速“跟进”了特斯拉,重要的执行者就是这次“借壳”上市的阳光新能源,它的核心业务是光伏电站建设。
这块业务最开始就是个“试验田”,可以让逆变器、储能产品配置进来,不断适应实际使用场景,从而卖得更好。过去几年行业的爆发,光伏电站业务意外跳涨,已经占到整体营收的约三分之一,阳光电源也成了行业内最大的民营光伏电站建设企业。去年底,阳光新能源被拆分出来,独立上市融资。

可是今年行情变化明显,上半年,阳光新能源的营收约89亿元,同比增长18.45%,而去年同期的增速是162.79%。用阳光新能源董事长张许成的话来讲,内部的共识是新能源电站势必会从“规模优先”到“效益优先”。

在中煤天津设计院新能源研究院院长董晓青看来,之前参与建设的施工队、承包商、开发商、金融机构、运维机构等各方,只要把电站建好就行了。所有发电都会并入国家电网,投入产出比很明确。但现在市场化电价之后,倒逼电站的每个环节都要开始精细化。
曹仁贤“索性”就继续在这块业务上“做试验”。
从今年开始,阳光新能源的重大变化就是推广新开发的自动化管理软件,自己做全流程的精细化运营。甚至比特斯拉的流程更长,从电站选址、设计图、产品选型到施工建设、卖电都自己来做。
为了让产品更好卖,商业模式不得不发生转变,从制造业变成了服务业,这也让团队关注的事项变得极其复杂。

阳光新能源软件研发中心总监李信鹏举了一个例子,他们开发了一个用于替代勘探员的智能选址技术,这种技术能够自动推荐建电站的位置。“现在储能行业负责选址的机构不考虑可落地性,有时候选的地方连设备都运不上去,你也不了解这是不是不可建设的特殊地块。”
阳光新能源产品中心总监梅晓东提到一个正在承建的风电站。“附近是农村,首先要根据软件测算出来怎样不会产生噪音扰民。然后因为农民还要种地,征地很麻烦,我们还得想办法如何落地。最终是搭建了一个塔架,只占地6平方米,塔架下面还可以正常耕地,甚至还可以用收割机。”
“客户需求在多样化,有的在意收益最大化,有的在意电站和环境的融合,有的在意ESG报告,最终要建一个让客户满意的电站,要加入很多的功能。”阳光新能源副董事长张彦虎告诉记者。
阳光新能源收购的泰禾智能,主营业务中就有一项为智能检测分选业务,主要用到的技术为AI视觉识别,和阳光新能源发布的智能选址技术有一定重合。
曹仁贤虽然没有对外阐述他的竞争策略,但从结果反推,他是要用“服务流”来对抗特斯拉的“技术流”。把储能和光伏做得越来越重,才能让自己在整个体系中嵌入得越来越深。
这仅仅是在国内市场,阳光电源并没有着急把该模式向国际市场复制。但储能的新战场正在缓缓拉开,“安徽首富”准备好了弹药,要打一场大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