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亮剑,汽车业巨震
“2025年是全民智驾的元年,未来2到3年,高阶智驾将会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到时候没有安全智驾的车将成为少数派。”2月10日,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宣布,未来将在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将智驾门槛下探至10万元以下。
比亚迪在智驾方面的激进策略,迅速掀起涟漪。2月11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社交平台上称,“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则两次公开发声,他表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过去几年,比亚迪抓住新能源转型机遇,一跃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头羊。2024年,比亚迪以427.21万辆的成绩夺得国内车企销量第一。不过,市场仍普遍认为,智能化是比亚迪的短板之一。王传福也曾一度对自动驾驶技术持怀疑和否定态度。2023年3月,在比亚迪投资者沟通会上,王传福直言自动驾驶是虚头巴脑的东西,他把自动驾驶比作“一场被资本裹挟的皇帝新装”。此番言论,一度给比亚迪打上了“不重视智能化”的标签。然而,随着特斯拉、华为、小鹏汽车、小米汽车等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逐步加码,比亚迪围绕智能化的动作也越来越多。“大家以前可能有误解,说比亚迪不重视智能化。”王传福强调,比亚迪一直是做得多、说得少。中信证券认为,比亚迪此举意义重大,比亚迪2025年迎来智能化车型大周期、智驾渗透率有望高增。车型布局角度看,上冲高端化、中攻合资车、下走智驾普惠的梯队已经基本形成。该机构认为,比亚迪智能驾驶系统的发布将显著提升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预计中长期将带来显著的业绩增长。实际上,自2月初以来,比亚迪股价连续暴涨,曾连续三个交易日累计上涨超16%,2月12日总市值突破万亿大关。2月14日A股收盘后,比亚迪股价报收356.05元,总市值达1.04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依靠从“技术鱼塘”捞出来的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CTB等三电技术,比亚迪在电动化上半场赢得先机。然而在智能化下半场,比亚迪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比如,早在2019年,特斯拉便向国内用户推送了高速道路上的辅助驾驶功能,2021年初,小鹏汽车也正式完成了高速NGP的推送。如今,特斯拉、蔚小理等车企均已上车高速领航辅助功能。在被视为“城市NOA落地元年”的2023年,从华为、蔚小理到长安、长城,都在加速城市NOA的布局速度。但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比亚迪一直都在使用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是一套中规中矩的L2级别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只有车道保持、盲区影像、自动泊车等基础的驾驶辅助功能。在2022年比亚迪内部的股东大会上,王传福也表示比亚迪的自动驾驶水平“稍显保守”。彼时王传福给出的回应是,技术的发展可以快,但是不能超越法规速度,比亚迪会根据法规的技术发展情况来决策。在华为、小鹏、小米等一众参与者的攻势下,国内乘用车搭载L2和L2+驾驶辅助功能的渗透率不断提升,行业整体甚至进入到火拼高速NOA、竞逐城市NOA的关键节点。消费者也开始将智驾作为购买决策的重要一环。德国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在2024年对全球消费者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功能接受度极高,明显区别于其他国家。比如,90%接受调研的中国消费者认为,自动驾驶是一项有用的先进技术;82%的中国消费者认为,五年内自动驾驶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行业观点认为,2025年城市智驾的竞争重点将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一旦消费者建立起智能驾驶认知,行业可能会迅速向头部集中。要想进一步巩固产品优势,扩大市场份额,比亚迪需要补足智能化的短板。王传福对智能化态度开始有所转变。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曾表示,2023年上半年,王传福就将智能驾驶确定为比亚迪的核心战略。此后,比亚迪便开始了高强度的追赶。2023年7月,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这套系统包含了比亚迪自主开发的感知和决策模块,能够实现高速领航和自动泊车等功能。腾势N7成为首款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的车型。进入2024年,比亚迪在智能化方面的布局进入加速度。1月,比亚迪发布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全新战略——整车智能;5月底,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在秦L DM-i、宋L DM-i等车型上车;6月,比亚迪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名单(L3级别);8月20日,腾势易三方技术发布,在腾势Z9GT车型上车;11月,在比亚迪成立三十周年活动上,王传福再次宣布,要投入1000亿元,用于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赢得未来的技术话语权。2024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支出同比增长33.6%至333.19亿元。除了自研,比亚迪的合作对象名单也在增加。去年8月,比亚迪方程豹与华为乾崑智驾正式官宣合作,共同打造方程豹汽车专属智驾方案;同年12月,比亚迪入股深圳市卓驭科技有限公司(前身为大疆的车载事业部),成为第三大股东。
比亚迪方程豹豹8外观
这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也体现在频繁的组织与人事调整上。去年6月,比亚迪成立了负责自研智驾的两大部门——天璇开发部、天狼研发部。其中,天璇开发部定位于自研高阶智能驾驶方案,而天狼开发部则定位于开发低阶智驾方案,两个部门的带头人均向杨冬生汇报。10月,天璇开发部和天狼研发部完成整合,并设立了前瞻部门,主攻端到端技术落地。“晚上接到电话,王总问的全是智驾的事,以前可能更多问一下动力方面的细节,现在都是智能化。”接受36氪采访时,杨冬生强调王传福对智能驾驶“高度重视”。2024年年底,比亚迪成功实现在全国范围开通无图城市领航(CNOA)功能,并陆续通过OTA进行推送。从发布智驾系统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推送应用,比亚迪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2024年,比亚迪的年销量达427.21万辆,超越上汽集团,登上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冠宝座。但“销冠”背后也有焦虑。在技术竞赛和激烈的价格战下,比亚迪的电动化优势正逐渐被削弱。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比亚迪营收同比增长18.9%至5022.5亿元,毛利率为20.8%,仅增长了0.98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毛利率增幅达3.9个百分点;单车均价为13.83万元,同比下降12.86%。而据浙商证券预测,在中国汽车市场,10万至20万元价位段的智驾车型销量将从2024年的36万辆增长至2027年的41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125%。在20万元以下的纯电市场,比亚迪有绝对优势。在2023年3月的投资者沟通会上,王传福曾表示,在10万到20万元的产品价格区间,比亚迪拥有制空权和定价权。此外,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中指出,高阶智驾已经迈过“尝鲜期”,高速NOA、城市NOA等功能,正向10万~20万元的主流价格区间普及,预计到2025年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提升近一倍。智能驾驶,无疑是比亚迪赢得智能化下半场的一个机会。目前行业内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集中在2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在15万元以下车型上基本没有搭载。对比亚迪来说,如果能在10万至20万元价位车型实现智能化普及,不仅能增强竞争力,也能进一步拉动市场销量。平安证券在2月11日发布的研报中称,大多数智驾车企此前已实现比亚迪“天神之眼C”的功能。“天神之眼C”的意义在于,使高速NOA全面覆盖20万元以下车型。而其他车企可能会快速跟进比亚迪的策略,智驾功能尤其是高快速路NOA有望快速普及。在王传福看来,海量的数据、专业的研发团队和体系化的制造能力,是比亚迪能够推动全民智驾的三个底气。其中,海量数据来自比亚迪车型的巨大保有量,这保障了端到端大模型对于数据挖掘的样本需求;研发方面,比亚迪智驾研发团队已达5000人规模,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制造能力方面,比亚迪依托其垂直整合的产业链,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系统的开发、量产、上车等工作。比亚迪的竞争对手已经在行动。2月初,长安汽车公布了自己的智能驾驶战略,吉利汽车也将在3月份发布其智驾战略,奇瑞搭载高阶智驾的数款车型也计划在2025年量产上市,长城则计划在2025年实现高阶自动驾驶前装渗透率达到40%以上。对比行业技术来看,比亚迪要想攀上智驾顶峰,还需要跟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