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励飞:“独角兽”快速成长背后的密码
【一线调研】
独角兽是神话中一种神秘的生物,用来指那些高成长性的创新企业,它们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提升城市活力的抓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2年以来,不仅培养了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也造就了一大批“独角兽”。在不久前发布的《赛迪科创独角兽百强(2022)》中,深圳11家科创企业上榜,云天励飞就是其中之一。
从最初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发展到今天近千人的企业,业务范围从智慧警务拓展到了城市治理、智慧交通、智慧园区等领域。全球首套城市级动态人像识别系统、全球首款5AIOT芯片“深目”1000、首次提出自进化城市智能体的概念……云天励飞成长中的多个“第一”“首次”的提出和落地都离不开深圳。
9月20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云天励飞,探寻这家“独角兽”8年快速成长背后的密码。云天励飞副总裁郑文先在采访中表示:“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我们会始终以创业者的心态,秉持深圳精神和基因,不骄不躁、创新务实,持续做好技术研发和项目落地,把云天励飞带入到一个新阶段。”
率先“造芯”,构建技术壁垒
云天励飞成立伊始,正值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第一波浪潮。当时,中国涌现出的一大批人工智能企业,多将算法和软件作为“杀手锏”。云天励飞创始人、董事长陈宁本身是芯片专家,公司创始团队多来自集成电路领域,他们坚定地认为,未来的算法一定是朝着产品化、芯片化的方向发展,于是公司很早就将构建“算法+芯片+大数据”全栈能力平台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尤其是“造芯”更是先于很多同行。
云天励飞副总裁、芯片产品线负责人李爱军是公司早期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云天励飞在2015年就已启动了跟人工智能算法密切相关的神经网络处理器的研发。2018年,云天励飞的第一款可直接对外销售的芯片“深目”1000流片成功,2019年正式对外销售并实现商用。
李爱军说,从2015年至今,云天励飞完成了3代指令集架构、4代神经网络处理器架构的研发,且已陆续商用。更可贵的是,通过多年的投入,公司已建立起一支核心芯片团队,设计经验平均超过14年。
“公司成立之初,整个人工智能产业还很弱小,如果把人工智能比喻成一个孩子的话,算法就是这个孩子的灵魂,芯片是躯体,数据是喂养孩子长大的营养。不管是企业还是产业,必须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郑文先说。
不同于许多其他人工智能企业“从算法做到芯片”,云天励飞一开始就选择了算法与芯片融合发展的路径。“算法芯片化”是公司的核心能力,陈宁曾说,“算法芯片化”不等于“算法+芯片”,它是一个设计理念和流程,是基于设计者对算法的理解,把共性的操作提炼出来设计芯片架构。
芯片研发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这条路走得很艰难,但云天励飞一直认为,只有攻关最核心的技术,才能够在竞争中建立起技术壁垒。李爱军说,基于4代神经网络处理器,云天励飞相继打造了一系列的面向“端边云”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服务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通过“算法定义芯片”,云天励飞90%的端侧设备、50%的边缘侧设备,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自主可控。
近年来,云天励飞的芯片先后获得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三大部委人工智能专项,并三度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本次获奖的成果“大规模视频结构化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正是融合了算法、芯片、大数据三大底层技术领域的创新,体现了云天励飞作为全栈人工智能企业的实力。
落地应用,让人工智能更有生命
人工智能企业要快速发展,一边要技术创新,另一边还要有应用落地。陈宁此前曾说,人工智能是一个技术,不是产品,产业化的关键是要与行业原有的流程深度结合,只有加上应用场景,才能变成有生命力的产品。
2015年,第一代基于人像识别和大数据的云天“深目”平台在龙岗区试点上线,上线两年,就已协助破获各类案件4000余起,找回多名失踪儿童和走失老人。2017年在“深目”帮助下,深圳警方创下在15小时内跨省找回被拐儿童的纪录。
“深目”让成立不久的云天励飞为外界所知,也让公司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产业化道路。凭借算法、芯片、大数据三大底层技术能力,云天励飞建立起面向数字城市、人居生活等业务场景的业务架构,主要产品覆盖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园区、智慧商业、智慧楼宇、智慧交通等。
在数字城市和人居生活领域,云天励飞已经落地了一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除动态人像系统“深目”,还有多维大数据分析系统“深海”、视频结构化系统“深萃”、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平台“深智”、交通OD分析系统“深邃”,以及面向商业、书城场景的商启系列,面向泛园区场景的元启系列等。目前,云天励飞已经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实现项目落地,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标杆式项目。
为了支持落地应用,云天励飞近年加大力度投入研发。郑文先说,公司成立之初,人工智能处于“技术找场景”的过程,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2018年之后进入“场景反哺技术”阶段,人工智能平台逐步成型和模块化。到2025年之后,才会进入“场景找技术”的阶段,人工智能赋能场景成本会不断降低。未来,云天励飞仍将继续重点关注数字城市、人居生活等领域,在智慧城市、智慧安防等行业做深入探索,同时也在关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落地应用。
首提“自进化”,推动城市“自学习”
云天励飞是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缩影。郑文先说:“我们见证了深圳人工智能产业的飞速发展,感受到科技创新给这个城市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改变,也深入参与到深圳的建设中”。
2016年底,云天励飞在龙岗打造了全球首套城市级动态人像识别系统“深目”,取名“深目”,寓意“深圳的眼睛”,也寓意“深度学习的眼睛”。从“深目”开始,云天励飞撬开了平安城市的入口,再向其他的行业领域进军。云天励飞后续落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名字中也都离不开这个“深”字。
在深圳的8年里,云天励飞一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协助深圳在安保、防疫、交通等领域高效工作。在2020年高交会期间,云天励飞发布自进化城市智能体,它由“一张泛在、智能的感知网络,一个自学习、自进化的城市超脑,N个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应用”(1+1+N)组成。在这一战略框架下,云天励飞在智慧交通、疫情防控等领域打造了创新标杆。如今在深圳,已经能看到许多智能体的雏形:
比如龙岗政数局打造人工智能算法训练赋能平台,实现了人工智能在6大领域、31个应用场景,包括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城市管理全天候自动化的智能分析和预警,实现一网统管;助力深圳巴士集团打造智慧线路优化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精度的基于头肩颈识别的OD分析,并且实现了该技术在超大城市的规模化应用;疫情防控监测与数据分析平台,接入全深圳6900多家药店的测温数据,形成测温一张网,还打通了近20个疫情相关数据系统,将原本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信息流转工作缩短到几秒……“鹏城自进化智能体”这个概念已经在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写入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引城市发展。
在云天励飞看来,深圳就像一个庞大的自进化智能体,它开放、包容,创新、务实、不断调整自己,在历史的长河里抓住每一次机遇。
今年11月1日,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即将实施,这也让云天励飞看到了新的发展机会。“这体现了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先行先试的闯劲和干劲,也为破解人工智能产品落地难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郑文先说,云天励飞将不断强化自身技术积累,与深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人才,进一步贴近深圳开放场景下对人工智能的需求,从算法、算力、大数据等多维度来进行产品创新,以云天第三代神经网络处理器、算法开发平台等为基础,助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链生态。
【对话企业家】
对话云天励飞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宁——布局算法芯片大数据多赛道
“深圳是全国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回国创新、来深创业,是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没有之一。”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期间,云天励飞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宁回首创业之路感慨地说。
此次高质量调研行,陈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当时他就是看中了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公平的市场机制、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巨大的发展潜力,才选择在深圳创业。作为深圳土生土长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未来希望能够持续投身到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的样本。
打造低成本高效芯片普及AI技术
问:云天励飞在初创时期就投入研发打造人工智能(AI)芯片。自研芯片非常有挑战,为何要选择这条“窄路”?
答:人工智能由算法、算力、大数据构成,算力是最基础、底层的能力,没有算力,算法和大数据都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芯片是提供算力的载体,这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这是我们坚定选择芯片的原因。
芯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工智能产业化的程度,比如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但支持阿尔法狗的处理器有上千个,很难有企业或个体能承担起高昂的芯片费用和电费,这就决定了当时很难商用。如果有一颗低成本、高效的芯片,就能够完成,而且能够放在任意一个端侧设备。
从业务拓展来看,云天励飞坚持“端云协同”的技术路线,在端侧能够应用自研芯片,能够使之与云端自研算法更好地配合,在应用中有更好的表现。
问:公司为何要在算法、芯片、大数据多条赛道布局?
答:云天励飞的算法、芯片、大数据能力,不是孤立布局,而是融合发展。“算法芯片化”是核心技术能力,能实现算法在芯片上的最佳效能。而在具体场景的落地,则通过算法芯片化技术能力搭载应用实现。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算法芯片化”的核心能力和“端云协同”的技术路线,逐步形成适应AI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技术壁垒。
梦想要“大”切口要“小”
问:您曾谈到“深圳是全国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回国创新、来深创业,是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没有之一”。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想法?
答:全球很多城市招才引智,大多数只提补贴政策,而深圳会认真倾听,主动了解技术的相关前景,以及技术与深圳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契合程度等,让创新创业者的研发技术能够得到发展和应用。
来到深圳后,深圳的速度和公务员团队素质也非常令人惊叹。当初云天励飞只花几个小时就完成公司注册登记,深圳对新技术应用也营造了十分包容的环境。
问:深圳有很多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还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和赛道,您作为创业道路上的前辈,能否提供一些建议?
答:“一小一大”——创业初期切入口要“小”,初期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优势点,并不断把优势放大,形成自己的技术壁垒。同时创业的梦想要“大”,虽然发展初期在资金、市场拓展方面会面临一些困难,但不要被眼前的困难限制,要相信人工智能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通过下游数据应用反哺上游技术短板
问:您曾提出人工智能有两条路径,以美国为代表的“自上而下”和中国为代表的“自下而上”,未来深圳人工智能产业会如何发展?
答: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采用“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它们在上游的学术理论、芯片、算法框架领域有短期内难以超越的优势,可以通过上游的创新带动下游应用的发展。而中国的优势在于数据和应用,适合走“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通过下游丰富数据和应用反哺上游技术的短板。
深圳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是鹏城自进化智能体的发展,也就是“自下而上”发展人工智能的具体方法和路径。未来,深圳人工智能产业离不开下游需求的驱动,离不开下游场景所拉动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积累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
问:深圳今年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简称“20+8”)产业政策,对产业有何促进?
答:一方面,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是人工智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8”产业政策提出要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推进12英寸芯片生产线等内容,能够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使人工智能上游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20+8”产业包括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集群,这些都是需要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产业,相当于是通过应用的推动,牵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代表视角】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泳先:从底层算法入手 突破“卡脖子”技术
“云天励飞作为深圳人工智能产业的龙头和领军企业,通过从应用到数据到算法到芯片的一体化、全栈式发展,形成了前瞻性的布局,探索出了一条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路径,对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9月20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泳先在参加调研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
刘泳先表示,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规模,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治理体系。未来人工智能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三个方面。
一是拉长板,筑牢产业规模优势。“在应用层面做大规模,做强包括计算机视觉、生物识别等技术,并加快推动AI技术与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融合。”此外,人工智能企业还需充分结合深圳硬件制造的优势,在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方面挖掘空间,实现更大突破。
二是补短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刘泳先表示,目前深圳人工智能企业多为应用层,但在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等关键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在算法、芯片等方面高度依赖国外的深度学习框架生态。“企业必须要做好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技术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核心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底层算法上实现技术突破,推出更多自主芯片和算法产品,为深圳产业‘强链补链’。”刘泳先说。
三是强护航,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结合深圳“20+8”产业集群建设,全面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赋能水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要素对人工智能产业的供给,加强政府引导,扩大公共服务对人工智能产品的需求,开放更多行业、产业的应用场景,做大市场蛋糕。同时,推动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有序开放,在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为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产业生态圈的构筑提供更好保障。
【专家观点】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智慧杆产业促进会会长王海龙:要注重企业的数据安全保护
“云天励飞之所以能成为人工智能行业中的领先企业,离不开深圳完善的产业链、丰富的科技创新人才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9月20日,深圳市人大代表、市智慧杆产业促进会会长王海龙在参加调研云天励飞后表示。
王海龙表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对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重塑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大数据已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但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的数据安全保护问题,政府、企业应共同发力”,他说,政府应从政策上引导全社会重视数据安全,企业自身也需出台相应措施,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此外,应充分运用立法手段,出台条例法规拧紧数据“安全阀”。例如去年起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围绕“数据安全”单独设章,明确规定数据处理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国家标准的要求,对所收集的个人数据进行去标识化或者匿名化处理等。
今年6月,深圳出台“20+8”相关政策,提出要培育发展壮大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等。“人工智能企业应结合产业集群建设,抓住政策机遇,在产业链上实现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共同发展”,王海龙认为,企业首先要扎根基础层,没有稳固的基础层,产业将难以延伸发展。在技术层,需要不断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人工智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应用层面,需发挥应用场景赋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作用,加快产品落地,从而推动整个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