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 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详解
具体打造体系完整的科研实验条件。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及应用研究装置、鹏城云脑III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高端科研仪器研制中心等平台。健全大科学装置运营管理和开放共享机制,支持港澳高校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
打造源头创新机构集聚高地。支持鹏城实验室落地建设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规划建设光明科学城中科院基地,吸引国家科研院所参与光明科学城建设。建设深圳虚拟大学园光明分园,设立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打造新兴产业育成基地。健全“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建设若干以经济为主导的专业园区,集中布局验证中心、研发中试线、计量检测平台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加快建设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质谱、石墨烯计量与标准等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速大科学装置原创成果产业化,培育发展区块链、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等未来产业。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创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体制机制,全面对接国际科技创新规则,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深港协同为重点、以国际合作为特色,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
建设深港协同创新共同体。聚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区块链、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布局若干枢纽型、链接型、全球化的前沿交叉科研平台,积极引进香港创新资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联合引进国际顶尖研发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打造一批面向港澳青年的孵化器、育成基地。
创建开放创新示范区。开展国际先进创新规则“压力测试”,引进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中以国际创新中心等项目,打造外向型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枢纽。引进深圳市开放原子开源技术服务中心、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构建开源创新生态系统。在区块链、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催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技术新产品。
打造国际中试转化服务集聚区。推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分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建设,布局深圳晶泰科技创新药物发现服务平台、博济生物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深圳湾实验室国际创新与转化中心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构建概念验证、研发中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的全链条中试转化服务体系。
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牢牢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健全与港澳及国际规则衔接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构建审慎包容的监管环境,打造深港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示范区。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深港数字经济集聚高地,依托前海信息枢纽中心,开展数据分析挖掘交易“链条式”服务。加快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引进建设一批城市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场景实验室。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平台,推进区块链技术创新基地建设。
打造科技服务业集群。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多样化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引导培育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集聚发展。支持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高水平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运营机构,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先进技术“引进来”、创新成果“走出去”的双向对流通道。试行港澳认证及相关检测业务跨境互认,打造国际化检验检测服务中心。支持前海完善国际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前海国际人才港。
建设新兴产业集聚区。实施粤港澳新型研发机构支持计划,促进港澳和内地创新链对接联通,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依托蛇口国际海洋城、前海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科技集聚区,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深地深海未来产业。依托前海扩区后的国家高新区宝安园区西乡铁仔山片区等,培育发展区块链、细胞与基因(含生物育种)、空天技术等未来产业。
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部省市共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发挥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科研资源、产业资源高度富集优势,建立市场需求导向的育人体系、产业牵引的学科体系和教育支撑的科研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区。
集聚高端科研资源。建设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支持鹏城实验室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机构;推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格拉布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设,鼓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两地同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校企建设联合实验室。
建设一流大学城。推进建设深圳大学医学部二期、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高水平建设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加快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等项目。
深化科产教融合。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含生物育种)等未来产业,推动校企联合建设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实现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更紧密结合。
《规划》提出,高水平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阵,加快推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技术领先、安全和自主可控。
在构建实验室体系方面,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群,高标准建设广东省实验室,优化提升市级实验室布局建设;在高水平建设科研机构方面,做强做优做大基础研究机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优化提升创新基地;在加快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方面,探索“学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学校+大型科研院所”“学校+龙头企业”等形式,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强化提升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能力。持续推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着力夯实高校科研基础,深化科教融合;在培育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群方面,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硬实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规划》还明确了“20+8”技术主攻方向,全力推进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突破。其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布局上,部署了20大产业集群,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最紧急、最紧迫的技术瓶颈问题,全力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自主可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
聚焦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等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在新型网络技术、芯片设计与制造、新型显示技术、智能终端软硬件、新型传感器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为构建自主可控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链提供强力支撑。
数字与时尚产业
聚焦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现代时尚等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计算、设计软件、新一代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关键软件国产化应用,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石,提升数字与时尚产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高端制造装备产业
聚焦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等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在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感知与交互技术、激光芯片、立体印刷术、精密仪器设备核心器件、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建筑机器人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夯实制造业发展根基,提升高端制造业发展能级。
绿色低碳产业
聚焦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在太阳能、氢能和核能技术、城市综合安全技术、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汽车通信和整车技术、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打造安全、宜居、智慧、绿色、韧性城市。
新材料产业
重点在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结构和功能材料、生物材料、前沿新材料、材料基因组等开展技术攻关,引领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
聚焦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在高端诊疗装备、体外诊断技术与设备、中药、生物药、高端制剂、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治、精准营养与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提升生物医药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海洋产业
重点在海洋工程装备和辅助设备、海洋通信技术与设备、海洋交通设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养殖及深加工、海洋环保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增强深圳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实力,助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规划》也对八大未来产业进行了技术布局,提出按照“优势聚焦,分类培育”原则,推进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含生物育种)、空天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强化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努力成为未来产业引领者。
《规划》提出,围绕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含生物育种)、空天技术等四个未来产业,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开创产业发展新增长点,未来5至10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四大未来产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争取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产业发展集聚创新能量,未来10至15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划》提出,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施“十大行动”,提升创新引领力,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提升创新硬实力,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提升创新驱动力,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提升创新支撑力,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提升创新源动力,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协同,增添发展新动能。
“十大行动”具体包括基础研究“夯基行动”、关键技术“攻坚行动”、成果产业化“加速行动”、科技金融“融合行动”、创新人才“汇聚行动”、四链衔接“畅通行动”、开放合作“拓展行动”、科学文化“厚植行动”、改革创新“深化行动”、法治建设“保障行动”。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规划》还提出优化创新空间格局,发挥深圳国家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带动作用,高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旗帜,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两大方向,建设深圳高新区深圳湾创新集群区、深圳高新区坪山园区创新集群区、深圳高新区坂雪岗-观澜创新集群区、深圳高新区九龙山-福民创新集群区、深圳高新区宝龙科技城-大运创新集群区、深圳高新区宝安园区创新集群区、前海(宝安)深港创新集群区、玉塘-马田-燕罗创新集群区、梅林-笋岗-清水河创新集群区、东部滨海国际生物谷创新集群区、深汕智造城创新集群区等11个创新集群区,前瞻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突破新技术,推进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