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怎么干?快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重点工作

浏览量:993
发布时间:2022/03/07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5.5%左右。如何实现今年发展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对于新兴产业而言,如何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亟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刊将与您一同解析政府工作报告中2022年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重点工作。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

  评:

  2021年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实践表明,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

  强国路上,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之一。在2022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书中,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去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强调了加大企业创新激励的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朱克力告诉本刊记者,当前内外环境仍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有时和风细雨,有时惊涛骇浪。但对于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而言,这恰恰是亮功底、展实力、见真章的关键窗口期。

  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谈到企业创新时表示,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

  创新不问出身。未来,企业创新将获得多项税收优惠所带来的大规模资金支持。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将进一步发挥主力军、生力军作用。


  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

  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

  评: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创新创业已经实现“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机制”的跨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

  创业具有倍增的就业效应,推动建设一批创新创业高地,是以点带面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依托212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了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年累计创造就业机会416.7万个,实际解决就业约200万人,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自成为双创示范基地以来,中南大学支持学生创业项目1010项,师生共创项目174项目,创业带动就业8182人次。”中南大学创新与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杨芳亲身经历了该校近20年“双创”教育发展,她告诉本刊记者,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延伸途径、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创新创业教育要和专业教育相融合,要打通“专业”和“职业”通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目前“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要做实行动方案,给足激励政策,动员各方参与。只有创业前景光明、产业潜力无限,吸纳就业才不是空话。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

  今年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评:

  从各地实现经济稳增长目标的路径发现,2021年GDP量质齐升的省份,大多呈现出新兴动能强劲的特点,先进制造业比重较大,高技术产业带动力持续增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创新动能有效增强,工业制造业实现较快增长。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4.9%。在朱克力看来,2021年智能制造成为产业变革重要方向,高端装备制造的支撑材料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核心关键。

  如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成为制造业企业的共识。有条件、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逐年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研发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今年的提案涉及到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等热点话题。他对记者表示,当前工业大数据价值创造还处在起步阶段,服务制造业快速迭代、持续优化潜力巨大。不过,目前制造企业虽拥有较为丰富的工业制造专业知识,但数字化机理模型更多产生于高校、研究所的实验室,与工业知识缺乏融合,导致许多模型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他建议,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依托,探索数字科技与工业制造知识融合推动数智化的新路径。

  伴随消费升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等因素的影响,倒逼整个制造业进行一场更深层次的转型和变革,这也是当下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命题。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完善数字经济治理。

  评:

  “十四五”规划将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0%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20个主要指标之一。在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下,各地纷纷抢占数字时代发展机遇,将“数字赋能”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一般来说,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数字产业化即信息通信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四个子行业;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效率提升。

  赛迪顾问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3+2+N”的地缘结构已初步确立,呈现3大核心区引领、2带并进提升、西部多点开花的新格局。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3大核心引领区各领风骚,代表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最高水平;东部沿海地区传统经济强市延续先发优势,“环海数字经济引领带”持续引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武汉、长沙、合肥等六个中部省会城市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分工体系,“中部数字经济崛起带”已现雏形;成渝、西咸、贵阳等西部城市逐渐成为区域数字经济重要增长极,发展势头不容小觑。整体来看,中国数字经济正从沿海向广袤内陆腹地辐射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如何推动数字经济特色、协同、高质量发展,将会是未来各地发展的重要议题。“十四五”这五年的时间里,可以做得更多,也可以改变更多,地方数字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挑战同时到来。


  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评: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在扩大消费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将不仅是量的扩大,更是质的升级。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速比较缓慢,银行业和保险业将采取多种措施有针对性地支持扩大消费,扩大投资。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依然提到了新基建的投资。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见效快、发展空间有限、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等特点相比,新基建逐步投资、发展空间较大、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等特点十分明显。作为稳投资和稳增长的重要突破口,新基建正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经济生活领域。

  朱克力对本刊记者表示,要实现经济稳增长,首先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发力数字经济、基建投资等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在新消费与新基建之间架起桥梁,加快新动能培育和新经济发展。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评:

  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正推动着我国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双碳目标的实现依然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亦被列为2022年重点任务之一。梳理各地关于双碳目标实施方案会发现,优化产业、能源结构仍是“重头戏”。

  虽然目前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有的抓紧时机铺摊子、上项目,搞“碳冲锋”;有的工作方式简单化、一刀切,搞运动式“减碳”;有的把表态快慢、调门高低当做落实,“抢头彩”心切;有的蹭热度、炒概念,碳达峰碳中和“帽子”“牌子”满天飞。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近日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系统工程,面临时间窗口偏紧、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创新能力不足等困难和挑战。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破和立、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政府和市场、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要立足国情实际,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既不能搞“碳冲锋”,也不能搞运动式“减碳”。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从央企到民企的诸多企业都已开始画蓝图,出实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推进双碳工作、实现双碳目标绝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招牌,而是实实在在影响人类未来现实生存环境的国之大计。因此,需要各参与方明确目标定位,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路径,才能保障双碳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