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深圳速度”迈向“深圳质量”,深圳用生动实践打造了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21万亿元,占GDP提升至39.6%。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细分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今年2月份发布的《深圳国家高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部署包括“新兴产业集群壮大工程”在内的五大工程,提出以高新区为主阵地,着力发展壮大“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打造更具卓越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高地,为深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强有力基础。
高交会上展示的智能机器人
为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新材料等6个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工信局16日在官网先后发布《深圳市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深圳市关于推动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四个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深圳市关于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助推相关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打造建设“国际软件名城”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宇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为推动深圳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群发展,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及“国际软件名城”,新出炉的《深圳市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包括人才引培、空间和资金保障、技术创新、生态培育等六个方面的十九条具体工作措施。
现状:软件产业发展存在不足
根据深圳市工信局消息,当前深圳软件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人才方面,深圳软件人才缺口大,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软件人才生活成本高,城市对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产业空间方面,深圳市专业的软件产业园区总量少,专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算力平台专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企业培育方面,深圳市软件产业结构不合理,本地龙头企业软件收入占集群整体比重偏高,“独角兽”“专精特新”中坚力量有待加强。
另外,深圳软件产业在产业生态、研发创新、企业融资、应用场景等方面也有不足。具体来说,基础国产技术路线的生态体系尚处于培育起步阶段,开源社区治理机制、代码托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完善。社会资本普遍认为软件企业多为轻资产运营、软件项目价值评估难,投资风险高,导致中小软件企业融资门槛高、资金周转困难。软件与各重点行业领域融合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需进一步深化,深圳本地软件企业自行开拓市场往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2021年7月,深圳市工信局开始推动《深圳市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研究起草工作,主动走访调研部分典型软件企业和机构,包括金证股份、平安科技、云天励飞、美团科技、顺丰科技等。
对策:研发资助最高3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针对核心底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上述意见稿明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出聚焦核心领域技术攻关、鼓励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培育软件产业创新创业氛围等措施。比如,以揭榜挂帅的形式,支持软件企业或机构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聚焦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研发相关核心工业软件。按项目里程碑考核情况分阶段拨付经费,给予揭榜企业或机构最高3000万元。
高交会上展示的人脸识别系统
针对基础国产技术路线的生态体系尚处于培育起步阶段等现状,意见稿提出培育构建开源软件生态、发展壮大新技术新业态的具体措施。针对软件与各重点行业领域融合渗透、赋能作用不强等问题,意见稿提出发展壮大信创产业、全面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软件名企名品推广计划及首版次软件扶持计划、强化软件对“20+8”产业集群的赋能作用、加强重点行业信息化工程国产软件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比如,制定《深圳市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并动态更新,对符合条件的首版次软件按一定时期内的审定销售额的30%给予软件开发商最高1000万元资助。
对策:软件实习生六个月免租公寓
意见稿提出,将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包括培育壮大软件企业主体、提升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高质量软件名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措施。支持软件企业做大做强,对营业收入首次达到10亿、50亿、100亿的软件企业,分别给予50万、150万、300万元奖励。建立《深圳市软件产业招商引资清单》,将清单内企业在深设立的研发机构或独立法人软件企业优先纳入《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名录》,给予相应优惠政策。
在强化软件人才集聚效应方面,深圳提出打造软件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软件人才资源池、加大软件人才招引力度。比如,支持高等院校增设计算机、软件类学科专业,按软件类学科人才培养年增长率30%的标准,扩大招生规模。对《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名录》内优质企业给予鹏城优才卡名额,对优秀软件人才在入户、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外籍高层次人才居留许可、出入境签证等方面按照鹏城优才卡不同等级给予优待。统筹一批“软件青年驿站”,对重点软件企业招录的重点高校软件类学科并从事软件研发测试工作的实习生给予六个月免租公寓。
提升发展高端制造装备产业
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高端装备产业素有“代表中国制造业金字塔顶端”一说,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争之地。《深圳市关于推动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四个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重点支持四个产业集群涵盖的高端装备整机、核心零部件和应用工艺研发、产业化和应用推广,对符合条件的产品、平台和项目,在产业政策、资金扶持、产业空间、人才奖励、平台服务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措施:最高给予1亿元资助
根据上述意见稿,深圳将加大集群发展统筹力度,在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配套基础件两方面有所突破。围绕晶圆制造装备、面板制造前段制程装备,以及具备战略意义的高档数控机床、精密仪器设备等,力争实现“从0到1”的突破,解决尖端技术“卡脖子”问题。同时,支持装备领域价值占比高、技术难度大、国产化率低的关键配套基础件研制,重点突破高档数控系统、减速器、伺服控制系统、高功率激光器等,推动装备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
比如,围绕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晶圆制造设备;蒸镀机、曝光机等面板制造前道制程设备;超精密数控车床、铣床、磨床和复合加工机床;高端电工电子测试仪器、几何量测仪器、科学实验仪器等整机和核心零部件,采用“赛马制”等方式,支持“研制企业+用户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额的30%,最高给予1亿元资助。
意见稿明确,推动装备高端化发展,推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激光加工装备、精密仪器设备等通用装备在高端场景的应用,推动半导体制造设备、面板制造设备等专用装备在龙头用户企业的应用,提升高端应用领域装备国产化率。并且,提升装备数字化水平,面向装备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支持装备企业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研制智能网联装备,提升装备和关键工序数字化水平。
措施:打造“单项冠军”产品
在加强装备推广应用方面,深圳将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对研制符合首台(套)目录的产品的企业,按照一年内产品实际销售总额的30%,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对采购符合首台(套)目录的产品的深圳市工业用户企业,按照一年内采购金额的30%,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支持装备企业打造“单项冠军”产品,鼓励装备企业深耕下游市场,拓展应用领域,将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的产品申请纳入“单项冠军”产品名单,对获得国家和市级“单项冠军”产品称号的,分别给予20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在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方面,支持装备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装备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等产学研用和上下游联合,在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领域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对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平台建设、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等项目,按照不超过总投资的50%,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助。综合运用信贷、债券、融资担保、产业基金等多种工具,加强金融供需方的精准匹配,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企业培育发展。
新材料产业加大“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力度
新材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深圳市关于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将重点支持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
高交会上展示的新材料应用
根据该意见稿,深圳将加大集群发展统筹力度,全面夯实产业基础建设。在促进产业链提升及融合发展方面,推动产业关键技术发展,加大“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力度,加强重点新材料首批次示范应用等。比如,支持依托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的相关单位,围绕产、学、研、用各个关键环节形成不少于3家单位的优质资源高效集合体,共同以重点新材料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重大需求和关键环节为导向、以前沿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为重点,形成统一的“创新链+产业链”实施方案。
同时,深圳打造新材料产业发展生态,推进建立统一的新材料检测验证标准,支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有效服务,支持产业园运营服务建设。比如,支持新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相关单位加强合作,共同主导或参与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的检测验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建立统一的新材料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准则及方法。鼓励商业银行增加新材料产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支持有条件的机构设立先进制造业新材料领域融资事业部,综合运用信贷、债券、融资担保、产业基金等多种工具,提升新材料产业链金融服务水平;同时支持新材料企业合理利用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分拆上市等工具,通过资本市场做优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