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培育扎稳“宝安制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超7000家
在日前公布的第七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中,宝安有5家企业上榜,占全市数量的1/4;在今年的国高企业申报中,宝安有3868家企业申报,申报量全市第一。两项科创指标表明:宝安在创新主体壮大方面的成果丰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更是城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宝安有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如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宝安特别关注科技企业成长,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发展链条,打造梯次递进、成长有序的企业培育体系,扎稳制造业“基本盘”。
突出“多”字 驱动创新主体成倍增长
在2016年宝安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的发展目标。现实的发展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十三五”末,宝安已有584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对比五年前净增4349家,远超2016年设定的目标。
今年年初,这一数字达到6759,距离宝安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202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8000家”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不久前结束的2022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工作中,宝安区有3868家企业申报,申报量全市各区第一,其中新认定申报量2365家,重新认定申报量1503家,今年国高企业总量有望突破7000家。
宝安国高企业数量大幅增长,申报量全市第一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是竞争优势突出,发展动能充沛的梯度培育体系。
今年以来,宝安区科创局突出分析谋划和精准服务,加快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第一,突出重点,建立国高企业培育库。梳理出重点聚焦科技中小企业、非国高的规上企业、上一年申报未通过的企业等5000多家潜力企业纳入培育库进行专门跟踪、专题辅导、专项提升。
第二,精准辅导,建立保姆式国高企业培育服务机制。年初,宝安区科创局在全市率先启动国高企业培育辅导工作,制定年度培育工作方案,并联动各街道一起开展培育工作。通过举行多场线上专题宣讲进行辅导,安排专人分组深入全区10个街道以及主要科技创新园区开展政策宣讲、咨询辅导、小型申报答疑沙龙、一对一资料预审需求对接等活动,培育库企业实现培育全覆盖。
第三,找准关键环节,建立培育诊断制度。全面分析国高企业的增长潜力,为全年开展精准辅导提供支撑。特别是针对2021年申报国高未通过的企业进行重点分析,再给予一对一、点对点的辅导,积极帮助企业分析原因、找准对策,有针对性地快速补齐短板,提高申报认定通过率。
紧盯“强”字 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
在数量之外,宝安更注重国高企业发展质量。宝安创造性实施了“国高规上化”“规上国高化”的战略,全区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3374家,成为宝安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根据年初公布的宝安科技创新“1+3+5+10+10”工作路线图,今年宝安将着力提升市创新主体质量,让千千万万的创新主体活力迸发:计划在国高企业基本盘中加快挖掘一批高成长企业,推动企业向高技术、高成长的“双高”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迈进,2022年新增规模以上的国高企业200家以上,推动国高企业迈进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
今年以来,宝安“双高”企业陆续迎来一批熟悉的“客人”——宝安区科技创新局的工作人员。为了实地了解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区科技创新局各相关业务科室频繁下沉走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今年一季度,深圳飞扬骏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宝安区科技创局送来的“礼包”,关于国家重点项目在当地实现产业化应用的政策。飞扬骏研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天冬聚脲树脂等系列化工新材料产品,拥有发明专利20余项,填补国内空白。目前是该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他们比较关注的是企业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区科创局送来的这份政策是‘及时雨’。
今年,宝安还启动了国高企业成长奖励项目工作,对年度营业收入5亿元以下的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两年营业收入增速不低于20%的给予30万元奖励。
真金白银的扶持无疑对企业有很大吸引力,企业被认定为国高企业后,可以享受更多、更好的政策,企业发展后劲更足,空间更广。
有培育体系、有政策加持,如今在宝安,成绩喜人的“双高”企业不胜枚举:深圳市德沃先进自动化有限公司在IC封装领域攻关国外“卡脖子”关键技术;深圳古瑞瓦特新能源有限公司2021年总产值排国内行业前三,目前正在冲刺港交所IPO。
截至目前,纳入高成长性国高企业培育的重点企业有539家;全区1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单项冠军企业100%由国高企业孕育成长而来;全区1168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中,由国高企业成长起来的占到了97.7%,国高企业成为宝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展现出蓬勃的创新力、专业性和成长性。
锚定“大”字 壮大高新企业研发实力
一边是绿色环保,一边是回收难题,由宝安企业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关键技术及工程实践难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建立的“资源回收-材料再造-梯级利用”模式领先中国,领跑全球。
一头是航海远航,一头是智能技术,落地宝安不到三年的震兑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上演“奇迹”,订单产值双双翻番,成为英国劳氏船级社向全球推荐AI供应商中唯一的中国企业;掌握70多项专利,成为世界首个可以面向所有船型提供全谱系智能产品的涉海智能公司。
上述两项“世界领先”,折射出宝安创新动能强劲的奥秘——企业“引航”、担当主力。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高新技术企业则是科技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宝安企业投身创新大业,国高企业总量今年有望突破7000家,连续6年居全国区县第二、全省第一,国高企业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8家,是深圳平均水平的1.6倍、粤港澳大湾区的15倍;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涌现——宝安区专利授权数达72508件,约占全市1/4,全市排名第一。
从“千”到“万”,计数单位记录着国高企业赋能创新的进程,正推动宝安科技创新发生“质变”:2021年全区研发经费达216.54亿元,R&D投入强度达到4.9%,远高于广东省3.22%和全国2.44%的平均水平。
溯源这条创新链的源头,我们看到了宝安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上的精准落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创新体系,加快发展“企业实验室经济”,重点推动企业以自建或与科研院所共建的模式,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创新平台,让技术走出实验室再造企业生产力、形成产业化动能。截至目前,全区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实现了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8%;建设了540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42个,近一半的“小巨人”企业设有省级创新平台。
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的集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结构,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业内有种说法,全球每100架无人机里就有21架来自宝安,全国智能穿戴产品每10件就有3件是宝安造。深圳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宝安共有企业4792家,在深圳各区中最多,占全市比重为28.2%。涌现智能终端、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超高清视频显示、宽带网络通信4个千亿级集群,有9个集群增加值全市第一,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宝安正在释放强大的“乘数效应”,加快成为全球优秀企业和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