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 让人才敢想敢为

浏览量:1602
发布时间:2022/12/16

  近一年来,光明区高层次人才总量、博士人才总量、留学回国人员总量实现“三个倍增”。这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越来越多高素质人才汇聚而来,奔赴光明这块热土,在这里扎根生长。

  是什么让光明区对高素质人才的“磁吸力”越来越强?光明区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人才引进和培育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让人才敢于创想创新创业,成就世界一流创新人才宜居宜业的“梦家园”。


  顶层设计 全市首发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专项行动方案

  6月13日,首届“光明向未来”青年科学家发展大会在光明科学城启幕。大会上,《光明科学城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专项行动》政策宣讲环节中的满满干货,吸引了众多在场青年科技人才的密切关注。

  “引进和培育什么样的人才队伍”“如何引进和培育人才”以及“如何为人才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等问题,是影响光明科学城科学、产业“成色”的关键要素。

  2022年,光明区出台深圳市首个区级人才规划——《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2—2035年)》,绘制出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学人才高地的蓝图。为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光明区起草编制《关于实施光明科学城“人才高地计划”的若干措施》及5个配套文件,推出71条政策措施。该计划及配套文件形成了与市级人才政策错位衔接、具有光明科学城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其中,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培育专项行动方案为全市首发。

  “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专项行动”将支持引进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投身基础研究,对留下继续承担本项目科研的出站博士后延长支持期,为基础研究领域科研人才备好“暖板凳”;支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揭榜挂帅,引导支持重点产业领域研究的“开拓者”。光明区将在培育载体、学术交流、学术研修、科技金融等方面提供多方配套支持。培育载体支持方面,将实施博士后工作站点“倍增计划”,支持光明区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试点构建人才融合创新平台。在科技金融支持方面,将开发青年科技人才专属金融产品“惠青贷”,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最高300万元的消费贷和最高2000万元的经营贷。

  “科技型企业家培育专项行动”将重点支持引进拥有连续创业成功经历的企业家,曾入选国家、省、市级重大人才工程的科技工作者,在世界500强科技类企业、海外知名工业技术研究院具有3年以上科研工作经验的转型创业者。实行“一人一策略”,组建“科技型企业家服务专员”队伍;支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赋能“研发端”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产业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的助力引才工作机制,优化投融资支持,赋能“量产端”科技成果转化;扶持企业梯队成长,开展能力提升“特训班”,助力扩大“朋友圈”,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赋能“市场端”产业化发展。



  精准画像 “三先三后、分类追踪”实现企业与人才高效匹配

  引才蓝图已经擘画,只有精准着笔,才能将蓝图真正变为现实。

  2022年,光明区发布了深圳市首个区级人才引进目录——《光明科学城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系统梳理了光明科学城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未来产业三大领域下的7个重点产业,共117个关键岗位,并定期更新紧缺人才需求,向全球发布“招贤令”,广聚天下英才。

  在目录指引下,光明区精准画像,为企业和人才搭建桥梁。

  2021年12月3日,在“万名博士聚光明”活动上,来自40余所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博士人才聚集一堂。了解人才政策,深层次洽谈,走访企业、研究平台,感受宜居宜业的城市气质……博士人才们深深被光明吸引了。开幕式结束时,已有许多博士被光明“俘获芳心”。用人单位也极力留才,连夜与意向人才深度对接,让人才第一时间参与到企业发展中来。还有带项目的博士自动放弃周末休息,集结团队深入载体,洽谈入驻事宜。最终活动成功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90余人,仅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就签约了20名博士。

  达80%的超高匹配率,来自于大量幕后的工作。光明区探索“先调研需求后精准画像,先智能筛选后人工匹配,先线上对接后现场签约,实施人才分类追踪”的“三先三后、分类追踪”精准引才新模式。最终,筛选出的100余名参会博士研究领域均符合新材料、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光明区重点发展产业需求,实现企业与人才的高效匹配。


  搭建平台 让人才能够凭借自己所学成就梦想

  对于人才来说,能够凭借自己所学一展拳脚,成就梦想,是极具吸引力的一件事。

  光明科学城布局了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科研机构平台,2个广东省实验室,2所研究型高校,将为深圳乃至大湾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核心、创新源头。

  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承担了建设先进性综合粒子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研平台的使命。自2020年5月成立以来,目前已汇聚各类人才25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比85%;研究生学历占比87%,博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53%。“我们的人才都是冲着大科学装置平台来的。”深圳产业光源光束线、实验站总体主任司锐说,团队将以时不我待精神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

  以赛引才、以才促创,在光明区,还有很多让创新创业人才施展的舞台。全国首届脑与健康科技“30 meet 30”光明产业大会、中国合成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工程生物创新大会、第五届光明区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即将举办的2022中日韩青年创新合作对接赛总决赛等重磅赛事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扎根光明。

  光明还强化人才载体平台建设,促进平台引才。采取“多渠道宣传+产业链招商+科技政策扶持”的方式,2021年新增入园海归团队19个,区留创园连续三年被省科协评选为年度“省级优秀海智工作站”。实施博士后工作站点“倍增计划”,2021年全年共新增9家单位成功申报,增量排各区前列,超过前三年增量总和,全区累计博士后工作站点达到28家,其中华星光电和亚能生物两家企业成为首批5家由深圳市授权设立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站。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