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2024年)》的通知

浏览量:332
发布时间:2024/11/11

  工信厅信管函〔2024〕3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决策部署,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促进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工业互联网在电力行业的融合创新应用,推广成熟经验模式,我部组织制定了《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2024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2024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24年9月30日

  (联系电话:010-68206121)

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2024年)

  编写说明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部署了“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改革任务。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2023年核心产业规模达 1.35 万亿元,融入 49 个国民经济大类,覆盖全部工业大类,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 340 家,“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 1.4 万个,全国各地工业互联网“百城千园行”活动方兴未艾,推动万余家企业供需对接,带动投资超 1700 亿元,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和网络强国的重要内容。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围绕“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二十字方针,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高质量加速推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电力行业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实践,“电力5G 专网”“5G+新能源”等示范标杆不断涌现。为加速推动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应用,由点状探索迈向规模化普及,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指导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简称工联院)联合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共同组织政产学研用等各单位共同研究编制《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简称《指南》),旨在帮助电力企业解答应用工业互联网面临的“为什么”“建什么”“怎么建”“找谁建”的问题。

  《指南》的编制,不仅是工业互联网在传统工业制造领域之外应用的梳理和总结,更是跨领域推动工业互联网大规模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为促进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工业互联网与绿色可再生能源及新型储能等方向的融合应用,将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措施的优化升级,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指南》总体尚需不断完善,融合场景和实施路径等仍需要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边完善。后续还将根据实践情况和各界反馈意见,适时修订更新,通过不断释放工业互联网的服务赋能价值,促进电力行业持续向数字化、智能化及绿色化迈进。


目录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二)编制目的

  (三)编制框架

  二、现状需求与总体设计

  (一)工业互联网定义内涵

  (二)工业互联网发展现。

  (三)电力数智化转型现状

  (四)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融合应用需求

  (五)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融合总体设计

  三、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融合应用场景

  (一)平台化设计

  (二)智能化制造

  (三)绿色化生产

  (四)数字化管理

  (五)网络化协同

  (六)服务化延伸

  (七)个性化定制

  (八)可视化管控

  (九)“5G+工业互联网+电力”应用

  四、工业互联网网络与电力融合应用

  (一)工业互联网网络发展现状

  (二)电力行业网络建设现状

  (三)网络融合应用需求

  (四)网络融合应用方案

  五、工业互联网标识与电力融合应用

  (一)工业互联网标识发展现状

  (二)电力行业标识建设现状

  (三)标识融合应用需求

  (四)标识融合应用方案

  六、工业互联网平台与电力融合应用

  (一)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

  (二)电力行业平台建设现状

  (三)平台融合应用需求

  (四)平台融合应用方案

  七、工业互联网数据与电力融合应用

  (一)工业互联网数据发展现状

  (二)电力行业数据建设现状

  (三)数据融合应用需求

  (四)数据融合应用方案

  八、工业互联网安全与电力融合应用

  (一)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现状

  (二)电力行业安全建设现状

  (三)安全融合应用需求

  (四)安全融合应用方案

  九、组织实施

  (一)基本原则

  (二)实施流程

  (三)要素保障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电力生产、供应、装备制造以及工程施工的所有单位,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代码为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D441(电力生产)、D442(电力供应)及E487(电力工程施工),同时也适用代码 C341(锅炉及原动设备制造)、C356(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C4012(电工仪器仪表制造)及C4350(电气设备修理)中的部分电力相关企业。


  (二)编制目的

  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在电力生产、供应、装备制造及工程施工等全链条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助力加快电力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总结推广融合创新应用成果,为电力企业提供轻量化、可复制、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三)编制框架

  指南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为总则。第二章从现状和需求出发,设计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融合应用总体架构,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第三章基于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模式,梳理形成融合应用场景总体视图,回答“建什么”的问题。第四章至第八章深入剖析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和安全等方面的电力融合实施路径,回答“怎么建”的问题。第九章总结电力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方法步骤。最后, - 2 - 指南梳理了典型案例、相关领域的供应商概览及专业术语解释,为电力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提供丰富多元的供给资源,回答“找谁建”的问题。


  二、现状需求与总体设计

  (一)工业互联网定义内涵

  1.工业互联网定义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驱动力量。

  2.工业互联网内涵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以高端传感器、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活跃、产业发展代际跃迁、网络算力规模扩张、智能算法加速演进,数字产业化供给能力大幅攀升。同时,工业设备、产线、车间、工厂的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产业数字化需求日益扩张。在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作用下,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从生活领域向生产领域加速延伸,工业大数据爆发式增长,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演进升级的历史大幕正在徐徐展开。海量工业数据的采集、传送、存储、计算、分析和应用都需要一个智能化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既有联系,更有区别。

  从连接对象看,消费互联网连接的主体是人,主要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网络终端、数据类型和应用场景具有同质性、规范性、可复制性,一人上网和百人上网大同小异,个人数据都高度集中在平台企业中。工业互联网连接的主体是工厂,涵盖设备、产线、车间、工厂、企业,还有产业链的上下游和生态伙伴,连接种类更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协同的数据量更大,场景更为复杂,特别是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的大数据,因涉及企业特有的技术、工艺、知识和经验,绝大部分数据不出工厂且千企千面。所以不能用消费互联网的思维去发展工业互联网。

  从网络性能看,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共通共性的一面,企业间网络化协同、消费者个性化定制、企业数字化管理所使用的网络就是消费互联网。面向生产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对网络速率、时延、带宽等要求更高。比如,设备运动控制和产品视觉检测的通信时延需分别小于1 毫秒和10毫秒,而一般公共通信网络时延在 100 毫秒以内即可满足使用要求。工业互联网的数据传输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对于网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更为“刚性”,一旦网络不稳定或发生中断,可能导致生产停滞,造成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

  从发展模式看,消费互联网重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业态,培养用户使用习惯,进而颠覆传统消费模式。消费互联网应用门槛相对较低、可复制性更强,商业模式以“聚人气”“流量变现”为主,可以面向普通消费者“前向收费”,也可面向信息或软件服务企业“后向收费”,具有规模经济性,社会资本关注度和支持度较高。工业互联网应用过程,是企业数字化演进升级的过程,行业企业差异化程度高,工业设备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工业软件开发适配周期长、资产专用性强,很难找到普适性的发展模式,往往需要更长的投资回报周期。

  从体系架构看,工业互联网包括五大功能体系,网络是基础,标识是身份,平台是中枢,数据是要素,安全是保障,其内涵边界与消费互联网有显著差异。网络包括工厂内网和外网,是人、机、物、系统全面互联的关键基础设施;标识由标识编码和解析系统构成,标识编码是机器、产品、数据等生产资源的“身份证”,通过解析系统就可以明确“我是谁”“我在哪”;平台下连设备,上连应用,为数据汇聚、建模分析、知识复用、应用创新提供载体支撑;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组合,能够用于开发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创造新价值;安全是指保护工业互联网系统、设备和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损坏、干扰的一系列措施。

  从应用效果看,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目的是通过数字化提升行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体现在降本、增效、提质、绿色、安全这五个方面。应用模式体现在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绿色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可视化管控等八个方面。既要发展产业链高度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更要发展面向生产制造的工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突出专业化、特色化、商业化,通过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下游企业带动上游企业、新兴企业带动传统企业,以样板间转向商品房,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