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光明区文化体育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1001
发布时间:2023/03/10

  “十三五”期间,光明区文化、体育、旅游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发展,文体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体品牌活动影响不断扩大,全民健身运动风尚逐步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成效不断显化,文体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文体旅游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十四五”时期是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和推进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时期,也是光明区加快打造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深圳北部中心的第一个完整五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光明区文体旅游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新要求,加快推进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体旅游在引领风尚、服务社会、优化供给、促进消费等方面的作用,着力提升光明区文化软实力和区域影响力,努力打造“高质量高颜值”北部文化高地,为光明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提供坚实文化保障。

  《光明区文化体育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深圳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深圳市光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进行编制,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光明区大力推进文体旅游发展,公共文体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文体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发展基础

  (一)文体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持续优化,基层形成“区-街道-社区-文化点”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区-街道-社区”三级体育设施服务格局。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深圳重大文体设施落户,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光明都市田园旅游区(原光明小镇,下同)“两轴三片区”规划基本成形,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末,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8.8万㎡,较2015年增长5.6倍,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不含高尔夫球场)152.19万㎡,较2016年的44.76万平方米增长了2.4倍。

  (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建成四级联动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和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现有文化馆(站)8个,文化馆总分馆累计进馆人次突破280万,惠民文化活动累计开展近20000场,基层形成“周周有活动、节日有庆典”的文化氛围。新增公共图书馆14家,增设24小时书香亭67台,建成公共书吧2所;全区图书馆进馆人次达565.95万,累计办理读者证14.86万张、外借总量达219.54万册次,图书借阅率达21.28%,全民阅读普及率不断提升,光明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

  (三)全民健身运动风尚逐步形成。

  建立三级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网络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十三五”末,国民体质达标率92.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35.63%,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31个,体育社会指导员数3497人。光明区体育中心2017年获评“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青少年体育实力不断提升,形成市-区-学校(协会)三级训练体系,拥有市级体育项目学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14所,注册青少年运动员突破2600人。

  (四)文体旅游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唯一国家级、国际性短片节——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2016年正式落户,年均吸引110个国家和地区6000余部短片参赛。ITF深圳国际元老网球巡回赛成为亚洲唯一一站一级元老赛事,年均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名选手参赛。深圳光明小镇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获评“中国田径协会铜牌赛事”“自然生态特色赛事”,直播平台点击率高达138万人次。累计获得市级以上文艺奖项412个、体育奖牌781枚,原创舞蹈《40》《镶金的背影》分别荣获2020年广东省群众艺术音乐舞蹈花会金奖、银奖。

  (五)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益成熟。

  制定《光明区文化遗产审批事项办理指南》《光明区6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完成东宝中学旧址等3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新增博物馆2家。开展非遗普查,发掘线索50项,新增区级非遗项目6项。每年举办非遗活动4场,非遗培训200场。创办地方历史文化品牌——“寻找光明记忆”,出版系列图书《新城旧事》《农场往事》均被国家图书馆馆藏。

  (六)文体旅游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十三五”末,有市级文化产业园1家、市级体育产业基地1个,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1.12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36.68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美盈森、兆赫电子2家企业入选深圳市2017—2018年度文化创意产业百强企业;喜德盛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入选2020年深圳体育企业百强,名列第六。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家,成功创建全市首个五星级工业旅游示范点,3处工业旅游资源上榜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深圳匠心智造之旅”线路。

  (七)文体旅游市场服务不断加强。

  建成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分级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和长效管理。落实“双随机、一公开”,错时执法。全市首推“文化网格员”,实现区街联动两级巡查、网格巡查全覆盖。持续优化行政审批,开通9个主题服务事项、39个即办事项,下放45个事项受理权限至街道、社区行政服务大厅,审批时限压缩率达92.72%;44项审批事项开通电子用证,100%纳入电子证照目录,21个事项实现“秒批”。“十三五”末,持证文体旅游场所786家,较“十二五”末增长90.3%。但是,光明区文体旅游发展与高质量高颜值的世界一流科学城、深圳北部中心的战略目标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文体旅游设施布局不均、数量不足、品质不高现象仍然存在;二是高品质公共文体旅游服务供给还不足,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三是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不鲜明、挖掘不充分,保护传承力度不够,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较低;四是文体旅游产业基础薄弱,资源禀赋未得到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光明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十四五”时期也是动员全区上下赶超奔跑、追求卓越,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而不懈奋斗的关键时期,光明区文体旅游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文体旅游发展提出了新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远景目标的确立,对文体旅游发展提出了新期待。我们要更加关注高品质的民生需求,增加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深圳抢抓“双区驱动”和综合改革试点新机遇为文体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共建人文湾区、休闲湾区,要以双区建设为追求目标和重要机遇,提出要打造城市文明典范,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完善文化体育运营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探索建立激发体育消费潜力的长效机制。“双区驱动”和综合改革试点为文体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我们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光明区文体旅游事业跨越发展。

  (三)光明开启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新征程对增强文化软实力产生了新需求。“十四五”时期,是光明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历史阶段,构建创新人才集聚地、人民群众梦家园,满足科技人才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补齐文化短板。我们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努力提高市民艺术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增强光明文化软实力。

  (四)文体旅游业态跨界融合为文体旅游行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文体旅游业发展的维度和广度得到不断拓宽,科技与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态势日益凸显。文体旅游业与科技、教育、康养、医疗、金融等领域的高质量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开局破题。我们要改变观念、创新举措,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文体旅游行业体制改革,推动“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文体旅游发展动能。

  (五)新冠肺炎疫情对文体旅游行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对文体旅游行业发展方式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进入后疫情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需求逐渐回暖,高品质、多元化的文化服务与低密度、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将成为关注点和新风口;对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呼声更高,亟待构建以增进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立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们要坚持疫情防控和文体旅游发展“双统筹”,努力实现疫情防控和文体旅游发展“双胜利”。

  (更多详细内容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