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空天产业集群现状如何?有哪些优势及相应的政策扶持?

浏览量:357
发布时间:2024/12/10

宝安空天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相对完整的空天技术产业链条,2023年空天产业产值约30亿元,力争2024年达50亿元、2025年达100亿元。在卫星运营、航天材料等领域培育了重点企业近百家,其中国高企业60家、规上企业28家、专精特新企业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培育了宽带卫星运营链主企业亚太星通、空港设备龙头企业中集天达,以及航天材料乾行达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宝安在发展空天产业集群方面有哪些优势

独特区位优势。宝安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坐拥50公里漫长海岸线,以机场为核心,宝安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集陆、海、空、铁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系统。深圳机场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通航点覆盖全球5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


  优越政策优势。宝安沿海区域超过80平方公里划入前海范围,前海三分之二在宝安,宝安成为了承载国家级战略部署的“主阵地”。当前,“双15%”等前海政策已在宝安新扩片区覆盖。


  雄厚产业基础。宝安产业门类丰富齐全、产业基础雄厚。2023年GDP增长8.5%,总量5202亿元,全市前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229家、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区县级第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4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29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511家,均为全市最多,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二。


  一流营商环境。随着前海扩区,产业金融在宝安发展迅猛,条件更加优越。深圳市空天产业基金已经明确落户宝安,今年有望正式发行,我们也同步在和中兵北斗等机构对接,争取再发起设立一只市场化的专业空天基金。




空天技术产业方面,宝安区已开展了哪些工作?

支持“链主”企业全面发展。市区联动多方面支持亚太星通,2021至2023年国内卫星通信领域企业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4.39%、21.28%、20.5%,2023年产值4.8亿元,位居广东省第一,产值同比增长20%。宝安与市工信局联动支持亚太星通实施首批50架民航窄体客机空中互联网改造,市区预计共资助4000万元。支持亚太星通年内发射“宝安星”,打造一支深圳“卫星舰队”。


  编制空天产业政策及产业规划。已出台《宝安区加快空天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深圳市宝安区关于推动空天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项目招引落地、特色园区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特色应用场景、技术转化应用、企业融资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深圳市宝安区关于推动空天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靶向招引国内领军企业。今年以来,6次赴北京、湖南等地开展招商工作,主动对接招引东方空间、星河动力、银河航天、四维测绘等重点企业。现已累计引进上海巨数创新、西安星展测控、成都国新宇航、北京未来宇航、江苏速度科技、天津飞腾信息、泽柔卫星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宝安布局。


  壮大发展空天专业园区一是支持已建成的星通大厦、南昌园、润恒园、宝星智荟城等4个空天专业园区及规划建设的石岩罗租片区空天示范园可持续发展。二是我局正积极联合街道推动建设大铲湾蓝色空天孵化器,以及新安华丰大悦城空天产业园、燕罗街道和谷山汇城空天电子信息芯片产业园等一批空天专业园区。


  积极引进培育空天产业创新平台。一是已建成亚太星通国家航天局卫星通信系统创新中心、广东省周志成院士工作站、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等6个空天产业创新平台。二是积极对接区内外企业布局空天产业创新平台,支持乾行达新建空天检测实验室、亚太星通联合北航深研院共建卫星互联网和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天速智能建设面向空天应用及航空方向的空天产业联合实验室集群;引进吴晓文教授卫星团队建设国内首个专业覆盖空天技术产业链的检验检测平台,星网建设卫星数据中心,前海工匠建设低空-空天概念验证中心等。


01


我们是一家科技型企业,想问一下宝安区对研发投入这一块有没有相应的一些支持?


宝安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一是对研发投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按照研发投入规模,分档给予支持。二是在充分考虑现有政策支持范围无法覆盖规模较小的国高企业,经多次研究论证后将营业收入1000万元的国高企业纳入支持范围,按照企业营业收入和研发投入强度分档给予支持。两个支持政策按照就高不重复原则拨付支持资金。

宝安区企业研发投入补贴项目

我们是宝安区的一家企业,多次看到朋友圈的企业家转发“科创宝安”活动,我们应该如何报名参加?
02


“科创宝安”是围绕宝安产业特点和产业需求重点打造的系列活动,总共有八大类型的服务,包括为企业提供空间需求对接、空间优惠政策、空间运营管理等服务的“空间荟”;为科技人才提供资源对接、能力培训再提升、产学研融合等服务的“英才荟”;为企业和市民提供科学普及、科普资源共享等服务的“科普荟”;为企业提供前沿技术信息咨询、前沿问题解决等服务的“前沿荟”;为企业提供新产品新成果展示发布平台的“宝安发布”;链接企业与投融资机构的“创投荟”;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技术转移培训的“政策荟”;打通新技术新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技术荟”。通过实施这些服务计划,服务于宝安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助力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宝安区内注册的企业、区内院校及研究机构、区内行业协会及联盟行业,有新技术新产品发布需求的都可以报名参加“科创宝安”系列活动。

03

我们宝安有3个片区是深圳国家高新区,能否介绍一下高新区的相关情况?


深圳国家高新区宝安园区规划面积23.52平方公里,面积约占全市高新区的1/7,一共分为3个片区,即尖岗山-石岩南片区、铁仔山片区、新桥东片区,自从2019年纳入深圳国家高新区范围以来,宝安区大力推进高新区规划建设,尤其是2021年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引领区”为目标,紧扣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要求,整合全区科技创新载体资源,高标准编制实施高新区发展“1+3”规划。以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为核心,尖岗山-石岩南、铁仔山、新桥东3个高新区为支撑,打造具有生态本底的升级版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宝安高新区内登记科技企业2338家,较上年增加296家,同比增长约12%。其中,国高企业1507家,占比64.5%;四上企业963家,占比40%;上市企业1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建成宝安区科技桃花源园区44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今年我们还积极推动将石岩智造城重点产业片区纳入深圳高新区扩区范围,推动石岩智造城与西丽湖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双湖一体、三城联动”。

申报国高企业认定,对知识产权的获得时限与数量是否有具体要求?
04


对于知识产权没有年限限制,有效期内的知识产权均可用来申报,但按管理办法规定的属于Ⅱ类的知识产权在申请时,仅限使用一次。知识产权的数量没有具体要求,建议一般企业最少有5项以上Ⅱ类知识产权或者1项及以上Ⅰ类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植物新品种、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按Ⅰ类评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不含商标)按Ⅱ类评价。

05

您好,目前区内很多科技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了技术攻关,宝安区有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


宝安区出台了《宝安区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攻关。首先,支持企业积极承担深圳市技术攻关和重大专项项目,对获得市科技主管部门技术攻关专项(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深圳市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立项资助额500万元以上项目)资助的牵头单位给予奖励:具体按照市资助金额的2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其次,对于有实力的科技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申报广东省科技计划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对承担或参与的国家、广东省科技计划(专项)项目的创新主体给予奖励,对于广东省科技计划(专项)项目,给予广东省资助金额的20%且不超过单位自筹经费的50%、最高200万元的奖励;对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项目给予国家资助金额的20%且不超过单位自筹经费的50%、最高300万元的奖励。

《宝安区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区内技术攻关企业可以关注宝安区科技创新局网站和宝安区亲清政企服务直达平台的项目申报通知,只要符合以下条件即可申报宝安区科技项目配套奖励:1.申报单位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在宝安区开展实际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2.申报单位承担或参与了国家、广东省科技计划(专项)项目,或者申报单位牵头承担立项的深圳市技术攻关专项(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深圳市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立项资助额500万元以上项目)。3.申报单位上年度获得的国家、省、市资助资金已实际到账。

2024年宝安区国家、省、市科技项目配套奖励项目

我们是宝安区高新区范围内的一家企业,请问有没有关于投融资方面的政策项目?
06


市科创局有深圳高新区发展专项计划科技金融服务提升项目。我局每年会根据市科创局的统一安排,面向深圳高新区宝安园区内企业开展该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面向投资机构和高新区内的被投企业。


对于投资机构,对上年度投资深圳高新区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投资机构,按照单个投资项目实际到位投资额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市级财政资金支持。区级财政还会给予不低于市级财政资金0.5:1的配套支持。


对于被投企业,对上年度获得投资机构实际投资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按照实际到位投资额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市级财政资金支持。区级财政应给予不低于市级财政资金0.5:1的配套支持。

深圳高新区发展专项计划科技金融服务提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