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奖申报要点解读及培育建议

浏览量:219
发布时间:2024/12/24

  01

  申报基础条件

  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以参加中国专利奖评选:

  (一)在申报上一年12月31日前(含12月31日,以授权公告日为准)被授予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权(含已解密国防专利,不含保密专利);

  (二)专利权有效,在申报截止日前无法律纠纷,不存在未缴年费或滞纳金等情况;

  (三)全体专利权人均同意参评;

  (四)未获得过中国专利奖;

  (五)一项专利作为一个项目参评;

  (六)相同专利权人参评项目不超过2项;专利权人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的,参评项目不超过4项;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参评项目总数不超过10项。


  02

  评价指标及权重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1. 专利质量(25%)。评价: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文本质量。

  2. 技术先进性(25%)。评价:原创性及重要性;相比当前同类技术的优缺点;专利技术的通用性。

  3.运用及保护措施和成效(35%)。评价:专利运用及保护措施;经济效益及市场份额。

  4. 社会效益及发展前景(15%)。评价:社会效益;行业影响力;政策适应性。

  外观设计专利

  1. 专利质量(25%)。评价:创新性和工业适用性;文本质量。

  2. 设计要点及理念的表达(25%)。评价:设计要点独特性;艺术性及象征性;功能性。

  3. 运用及保护措施和成效(35%)。评价:专利运用及保护措施;经济效益及市场份额。

  4. 社会效益及发展前景(15%)。评价:社会效益;发展前景。


  03

  申报要点解读

  关于推荐渠道

  推荐渠道总共有7种,申报单位可自行选择:

  1.地方局: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局

  2.部 委: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

  3.院 士:两名院士推荐1项专利

  4.国家级行业协会:年度检查结论为合格

  5.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如成都市

  6.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如成都高新区

  7.单位自荐: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每年2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每两年1项)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渠道每年的推荐名额有限,建议提前筹划。


  关于专利产品备案证明

  在第二十四、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申报通知中皆要求“对于主要依靠参评专利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应当提交参评专利涉及的产品在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试点平台)上的备案证明”。

  建议:申报主体提前在平台上开展专利产品备案及产品更新工作,以免出现备案高峰期审批延迟情形。

  

  优先推荐专利及非正常专利问题

  1.强调推荐应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优先推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等方面形成的核心专利。

  2.评奖工作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对专利质量问题严重的地区将减少其推荐名额,对发现存在较大数量(比例)非正常专利申请的单位和个人,将取消其申报、推荐、参评或获奖资格。


  04

  申报专利遴选建议

  1.遴选专利质量高的专利:

  (1)权利稳定:稳定性高,符合三性原则,经历过复审、无效、诉讼、检索评价等。

  (2)权利要求: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技术特征少、从属权利要求布局条理清晰。

  (3)独权覆盖面:优选独权包含方法、装置、用途等多个维度。

  (4)说明书:文本质量高、公开充分、简洁。


  2.遴选专利产品/服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好的专利:

  (1)经济效益:在细分领域收益较好。

  (2)社会效益:尤其在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消除公害污染、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医疗保健、保障国家和公共安全、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引领消费习惯等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3.遴选专利本身或关联项目有较高荣誉的:

  (1)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较高奖项的最佳。

  (2)获得行业较高荣誉奖项的最佳。

  (3)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等技术攻关等方面形成的核心专利、基础专利。

  4.遴选在保护与运用情况较好的:

  (1)有开展过专利有效实施、许可(备案证明)、转让、托管、标准化质押(登记)、投资、保险、出资、证券化等运营事件的;

  (2)在专利保护方面有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包括但不仅限于:风险防范、打假维权、海外同族申请、组合专利申请等情况的;

  (3)有成为标准必要专利的;

  (4)有开展过专利导航支撑战略制定、公司知识产权战略、预警分析、FTO、竞争对手跟踪等实际工作的;


  05

  项目申报培育建议

  1.建议注重日常专利申请质量管控;

  2.建议开展专利导航、专利挖掘布局工作,形成高价值专利组合,对核心专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3.建议开展专利预警分析、FTO、竞争对手专利分析等专利分析利用工作;

  4.建议申报主体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运行良好;

  5.建议开展涉外专利申请;

  6.建议开展专利许可、保险、质押融资、专利池、标准必要专利等运用工作。

  7.建议重视与专利相关其他奖项,如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行业奖、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等。

  8.提前了解好推荐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