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企审计报告5大核心要求,直接决定高企申报成败!
2024年我国支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政策减税4662亿元,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企迅速增长,8年间从10.3 万家突破到 50 万家。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高企的审查也愈加严格,每年有大量企业因审计报告问题被“一票否决”。
作为高企认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2025年审计报告具体有哪些要求呢,企业该怎样确保合规,提升高企认定的成功率呢?
01
高企认定是否一定要进行审计?
政策明文规定:审计报告是硬性门槛
审计报告是高企申报的必要材料!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企业申报高企必须提交以下审计报告:
共计5份报告,以25年高企申报为例:
1.近三年财税审计报告(3份)
即对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2022、2023、2024年)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如历史年度已有符合条件的年审报告,申请高新时各提供一份正本即可,无需重新审计。例外:实际经营不满三年的企业可按实际经营年限提供。
一般包含下列几项: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实际营业收入、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2.近一年高品收入专项审计(1份)
对企业近一个会计年度的高新技术产品收入、高新技术服务收入明细进行审计,并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3.近三年研发费用专项审计(1份)
对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明细、结构进行审计,并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例外:实际经营不满三年的企业可按实际经营年限提供。
重点审查指标,决定申报成败
国家对高企认定的审查和监管愈加严格,2024年取消3545家高企资格,增长了1.2倍。
根据各地公告,企业被取消高企资格的主要原因中,研发费用投入强度不达标、高新收入占比不足、科技人员占比不达标合计占据了91%。而这3项核心指标均需通过审计报告验证,若数据逻辑矛盾或证据链缺失,直接导致评分不达标。
例:某科技公司因研发费用归集错误被驳回
某企业2021年申报高企时,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中列支了200万元“外包研发费用”,但未能提供对应的技术合同、验收报告及资金流水,被专家认定为“证据链不完整”,最终研发费用核减50%,导致占比不足5%而被否决。
防范税务风险,避免事后追责
若审计报告存在研发费用错误、高品收入界定错误等问题,很可能申请失败,或在后期的核查中被取消资质甚至遭受行政处罚。企业应当更加重视高企的财务数据和审计报告的合规性,确保真实、准确、完整。
02
高企审计报告的5大核心要求
目前正是2025高企申报的关键时期,企业务必要关注审计报告的5大核心要求,出具符合高企条件的合规的审计报告。
01 高企评审重点关注5大财务板块
高企申报过程中,企业需要提供近三年的年度审计报告和财务说明书,以下是一些关键高企评审财务重点指标:
1.销售收入(重点打分项):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此数据用以测算企业连续三年的营业能力。测算公式为:销售收入增长率=1/2(第二年销售收入÷第一年销售收入+第三年销售收入÷第二年销售收入)-1
2.净资产(重点打分项):净资产是属企业所有,并可以自由支配的资产,既所有者权益,此数据用以测算企业连续三年的净资产增长率。测算公式为:净资产增长率=1/2(第二年末净资产÷第一年末净资产+第三年末净资产÷第二年末净资产)-1
3.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是税前利润,反映了企业经营的整体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
4.研发费用:研发费用指为获取新科技知识或改进产品、工艺而发生的费用,用于核查企业近三年的研发投入是否符合高企申报要求。
5.总收入:总收入为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是衡量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的关键数据。收入总额及不征税收入按《企业所得税法》计算。
02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
包括申请前一年度企业产品(服务)收入情况表和申请前一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编制原则和方法,以及说明。具体表格如下图所示:
1.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界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必须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要求,且具有明确的技术创新性和知识产权。
2.高新技术收入的核算:企业需确保高新技术收入的确认符合会计准则,收入来源清晰,合同、发票等支持性文件完整。
3.高新技术收入的占比要求:企业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03 研发费用专项审计
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审计涉及研发费用的部分,主要是近三个会计年度研发费用结构明细表、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汇总表,以及近三年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比例情况表,编制原则和方法,以及说明。
1.按研发项目归集年度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明细表
2.近三个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汇总
3.研发费用占比
1.研发费用的归集范围:研发费用的归集范围严格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包括人员人工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用、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等。
2.研发费用的核算要求: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研发费用核算体系,确保费用的确认和计量符合会计准则和高企认定要求。如,研发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应根据实际参与研发项目的时间进行合理分摊。
3.研发费用的占比要求: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的比例需满足以下要求: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5%;5000万元至2亿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04 审计报告附件的其他内容
审计报告当中通常会有“其他事项”,比如近3年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出具情况及审计意见,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的编制说明,以及辅助账补充资料明细等。
研究开发辅助账明细是作为企业研发费用归集依据提供给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使用,无需附在专项审计报告内。会计师事务所须在该栏目中披露企业是否在会计核算上设立“研究开发费用”专户核算,或是否提供研发费用辅助账。
如果企业首次申请认定前在会计核算上未设立“研究开发费用”专户核算,须提供按规定要求的表格。规定表格如下图所示:
05 财务数据“三表一致”
高企申报要求“三表一致”,就是年审、研发费用专审、汇算清缴中涉及研发费用数据要求基本一致。
(1)年审:利润表、财务报表附注;(2)研发费用专审:研发费用汇总表;(3)汇算清缴:期间费用明细表A104000、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2、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明细表A107041。
“三表一致”实际上指的是研发费用在三表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三表一致指的是研发费用在三表合计额的基本一致,并非是必须要数据完全一致。因为年审、研发费用专审、汇算清缴采用的是不同的申报口径,故很多企业这“三表”中的研发费用并不会完全一致。
03
高企审计的注意事项
许多企业在准备高企审计报告时,常常因忽视细节而导致审计报告无效,导致高企认证失败。因此,企业在开展高企审计时,必须要注意以下事项:
审计报告格式需符合规范
年度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须经备案并含有备案二维码,相关要求如下:
01 会计师事务所:2022年10月1日起,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专项审计报告等)应附有经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行业统一监管平台(http://acc.mof.gov.cn/)备案的二维码和报告编码,申报企业支付审计报告费用的发票备查。
02 税务师事务所:自2023年7月1日起,经行政登记设立并加入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的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涉税业务报告,报告首页须带有经中税协信息服务平台(http://www.ecctaa.com)备案的二维码。
除此之外,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鉴证)报告还须符合:
1.年度审计报告:格式需符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0号》第21条,内容涵盖所有规定要素。
2.专项审计报告:格式需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会协〔2008〕83号)。
3.法规依据:需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6〕195号)的要求。
4、注意事项
结论明确:审计报告结论应清晰明确,便于审核。
签字盖章:报告需由两位以上注册会计师或税务师签字盖章。
会计准则一致:专项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和纳税申报表依据的《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应保持一致。
日期逻辑:审计报告日期不得早于财务报告日期。
财务报表签字:企业财务报表需由企业负责人或财务负责人签字盖章。
编制主体:企业财务报告不应由审计机构作为编制主体盖公章
研发费用明细表:《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需企业签字盖章,填报时间不得晚于报告出具时间。
数据一致性:研发费用数据在不同报告中应一致,如有差异需提供合理性说明。
审计机构资质必须达标
注意:高新规定只有符合高新要求的高新审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才有效,如果企业选错了机构需要重新出具报告,所以一定要谨慎选择。
企业应按照《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的规定,选择符合以下条件的中介机构出具专项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
1.具备独立执业资格,成立三年以上,近三年内无不良记录;
2.承担认定工作当年的注册会计师或税务师人数占职工全年月平均人数的比例不低于30%,全年月平均在职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上;
3.相关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国家科技、经济及产业政策,熟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有关要求。
4.出具专项鉴证报告的审计机构,必须是在省科技厅公布的已备案机构。
其中,会计师事务所应在近三年无受行政处罚、公开谴责、监管警示等不良记录,税务师事务所原则上其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信用积分(指国税总局《涉税专业服务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政策中“涉税专业服务信用积分”,下同)应不低于200分。
企业如何高效准备高企审计报告?
例:智能制造企业整改后高企申报成功
2023年,该企业因研发费用归集混乱和高品收入界定模糊被否决。2024年,企业根据专业财税机构的建议整改实现逆袭。
规范研发费用核算:建立研发支出辅助账,按项目归集费用,明确研发设备使用协议,补充委托研发合同及发票。
清晰界定高品收入:筛选6款核心自研产品,整理销售合同技术参数,编制高品收入明细表。
选择专业审计机构:提前3个月启动审计,确保数据调整时间充裕。
最终,研发费用占比从4.1%提升至5.3%,高品收入占比从58%提升至67%,企业以82分顺利通过认定。
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仅是高企申报的“通行证”,更能帮助企业梳理研发管理体系、优化税务筹划、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建议企业在聘请中介机构时,要认真查询其相关资质及信用等情况。